产业内贸易模型-天下标王
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内贸易模型

产业内贸易模型

时间:2023-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相对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而言的,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波斯纳认为,新产品和新工艺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入国际市场,使得创新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了暂时的垄断地位并且获得了初期的比较优势。

第二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相对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而言的,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换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按照要素禀赋学说,各国应出口那些使用本国密集要素生产的产品。因此根据传统理论,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很大,两者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应该占据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而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产业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比重下降。这些现象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需要新的贸易理论来加以解释。

针对国际贸易这些新现象,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贸易理论的动态化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其中包括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需求偏好相似论、规模经济贸易动因论以及国家竞争优势论等。

第一节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

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贸易的基础和原因。但这些理论多是静态分析贸易,无法解释一些贸易现象。比如,有许多产品先是由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其他国家进口。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原来的进口国开始生产并出口这些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成为进口国。以汽车为例,美国最早是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国,现在则大量从日本进口汽车。最近几年,韩国和马来西亚又成为重要的汽车出口国了。再看电子表,原来中国从日本大量进口,现在中国反而大量出口,包括出口到日本。如何解释这种进口主体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动的现象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和雷蒙德·维农(R.Vernon)对产品技术变化及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技术差距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尝试着解释这些现象。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波斯纳(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的。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

根据波斯纳的技术差距理论,大量发生在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建立在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发明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对专利和商标的保护,使得新产品发明国在世界市场上暂时处于垄断地位,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新产品的发明国一般是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等到新产品技术成熟并被外国生产者获取后,他们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模仿生产并出口该产品,甚至出口到技术先进的发明国。技术先进国家又开始生产和出口更新的产品,外国生产者又开始模仿。

波斯纳在分析技术差距时,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分为三类时滞(Lag)。第一类是需求时滞,指从新产品出现到消费者对新产品产生需求的时间;第二类是反应时滞,指一个国家在新产品进口后,需求逐渐增加,使进口国的生产商感到不能再按照旧的方法生产老产品,因此要进行调整来生产新产品,但这中间需要一段时间,即为反应时滞;第三类是掌握时滞,即模仿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模仿国停止进口的这段时间。

波斯纳认为,新产品和新工艺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入国际市场,使得创新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了暂时的垄断地位并且获得了初期的比较优势。但这种出口比较优势不是建立在成本比较优势上的,而是建立在技术比较优势上的,使得其他国家虽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生产,但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可能做到,在这段时间内,创新国仍在该产品上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消费仍需通过进口才能得到满足,因而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贸易仍然继续进行。

图2-1 技术差距与模仿时滞

技术差距理论证明,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实践中常见的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但不能解释为什么某些国家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而另一些国家则处于落后地位,也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模仿时滞。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有助于理解这些现象,是技术差距论的延伸。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要素禀赋理论从静态到动态的延伸,它将市场营销的产品生命周期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

(一)产品的生命周期假说(Product Life Cycle Hypothesis)

弗农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包括产品特性、竞争优势和生产区位等。

1.新产品阶段。

新产品阶段就是产品开发和投产的阶段。创新国企业发明并垄断着制造新产品的技术,但技术尚需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由于新产品的价值功能刚刚为人们所认识,对新产品的需求还仅仅局限于国内。新产品的设计和设计的改进要求贴近市场和供应者,需要技术人员和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因此此阶段的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虽然主要在创新国国内生产和消费,但由于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着世界市场,所以可以通过技术垄断优势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这种产品。

2.产品成熟阶段。

产品成熟阶段是产品及生产技术逐渐成熟阶段。产品的价值功能已经为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消费者所认识,国外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强劲,该产品的出口增加。由于出口增大,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其他发达国家开始仿制产品,技术垄断的优势逐渐减弱;同时,创新国从事新产品制造的公司,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由于产品大致已定型,转入正常生产,这时只需扩大生产规模,使用半熟练劳动力即可,此时产品为资本密集型。随着出口增加及技术的扩散,其他发达国家也开始制造创新国企业制造的新产品,由于其他发达国家不需支付国际间运费和交纳关税,也不需要像创新国在创始阶段花费大量的科技发明费用,因而,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从而使创新国的企业受到其他发达国家仿制者的威胁,出口增长率减慢。

3.产品标准化阶段。

产品标准化阶段是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定型的阶段。产品的技术已完全标准化,技术垄断优势已丧失,不仅一般发达国家已掌握产品生产技术,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种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已经体现为专门的设备或流水线。资本与非技术型熟练劳动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产品由资本密集型转为劳动密集型。由于生产厂家众多,成本、价格、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这时,由于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最理想的低成本生产区,产品生产地逐渐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逐渐替代了创新国,反过来向创新国出口。

由此可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推断出不同国家的贸易演变过程。事实上,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上,各国间的贸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不同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相对优势。创新国家工业比较先进,技术力量相当雄厚,国内市场广阔,资源相对丰富,在生产新产品和增长产品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不熟练劳动力弥补了相对缺乏的资本存量的不足,因此生产标准化产品具有优势。对于各国来说,都有自身优势,只要适当运用其优势,就可以获得极大的动态效益。

(二)产品生命周期贸易动因论

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弗农、赫希(Hirsch)、威尔斯(Wells)等人进一步分析了制成品贸易流向。他们把世界贸易国分为三组: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如西欧,某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如图2-2所示,该图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新产品的贸易量,原点O上方表示净出口,下方表示净进口。从t0到t1是新产品阶段,美国生产创新产品(由于美国工业发达,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重视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并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从t1开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新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扩大,新产品的销售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外,美国将一部分产品出口到经济发达且消费偏好相似的欧洲国家,开拓这些国家的市场,美国在新产品出口中占垄断地位。

图2-2 产品周期与贸易格局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出口的增加,潜在的市场需求刺激欧洲国家厂商开始模仿或引进生产技术生产新产品,在本国市场上与美国厂商进行竞争,并开始向国外出口。但美国仍控制新产品市场,只是控制能力下降。此时,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美国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到t3欧洲国家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地,美国在新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至t4成为该种产品的净进口国,发展中国家的新产品需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控制。从t2开始,美国和欧洲国家纷纷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使发展中国家开始模仿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生产,至t5该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阶段,非熟练劳动成本高低成为产品价格竞争的重要武器,该产品的生产地点转移到工资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并使之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而当初的技术创新国美国和技术引进国西欧等国则由于劳动力成本高,不得不依赖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在国际贸易中,许多产品都经历了或正经历着这样的生命周期。如纺织品、皮革制品、橡胶制品和纸张等,汽车在20世纪90年代也已经开始标准化生产,这一时期韩国大量向美国和日本出口汽车就说明了这一事实。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了动态分析方法,从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贸易格局的演变。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可以看作是对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一种新发展。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至今,与国际投资、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对国际贸易,而且对其他国际经济领域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在以往的贸易理论中,都是从生产或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由于商品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决定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也会由于需求的差异而不同。因此,可以从需求的角度解释贸易的原因。

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S.B.Linder)提出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又称为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它从需求角度揭示了贸易产生的原因。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各国都有自己的需求结构。

2.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消费者所需产品的质量受其收入水平的约束,由于收入水平不一致,消费者所需产品的质量范围包括Q1、Q2、Q3、Q4、Q5、Q6等。假定A国的收入水平高于B国,A国对商品的需求质量从Q2到Q6,B国对商品质量的需求范围从Q1到Q5。两国需求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差别产品的生产。

3.一种工业产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商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国内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因此,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取决于国内的需求状况。因为:①生产厂家对国内市场比较熟悉,生产动机主要起源于国内市场需求,他们很难想到去满足一个国内根本不存在的市场需求。②国内市场需求是新产品和新技术发明创造的最大原动力,新产品一旦开发出来首先要在国内市场生产和销售。③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技术人员、生产厂家、消费者之间密切合作,而要使产品符合市场需求,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反馈。如果市场消费者远在国外,生产厂家在国内,信息交换成本就很大。④工业品的出口必须先有一个国内市场,才能取得生产制造的全部技术,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4.各国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需求。A国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它所需产品的质量范围从Q2到Q6,而平均或中值的收入水平所需产品的质量范围是Q4,这是A国的代表性需求;B国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它所需产品的质量范围从Q1到Q5,而平均或中值的收入水平所需产品的质量范围是Q3,这是B国的代表性需求。各国主要围绕着本国的代表性需求进行生产,同时兼顾需求结构中其他产品的生产。

5.各国之间代表性需求的重合。A国所需产品质量范围从Q2到Q6,B国所需产品质量范围从Q1到Q5,显然从Q2到Q5是两国需求结构的重合部分,这些产品均有相互出口或进口的可能性。但是,重合部分包含着两国的代表性需求,而各国的代表性需求往往具有成本或价格上的优势,出口国和进口国均能获得贸易利益。所以,各国倾向于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并出口这些代表性需求的产品。

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本国的潜在出口产品由本国的消费结构决定,本国的消费结构又由本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因此,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结构就越相似,两国的产品结构就越类似,两国相互需求就越大,由此产生的贸易量就越大。

图2-3对林德尔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描述:

在图2-3中,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商品越高档,品质等级越高。OP线表示人均收入水平与消费的每种产品质量等级之间的一般关系,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的品质等级也就越高。假设A国家的人均收入为YA,对商品质量需求的范围用CC表示。B国家的人均收入为YB,高于A国家,并且消费产品的质量范围为DD,也高于A国家。两国需求产品质量等级中存在着EF范围的重叠,即在EF范围的商品两国都有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由图可知,当YA与YB越接近时,即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范围EF就越大,两国开展相互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开展相互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小。由此可见,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核心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之间的相似需求结构(重叠需求)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图2-3 需求相似理论

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一国企业的生产首先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的这种观点已经受到当代理论界的挑战,国内消费需求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已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内市场更加开放而正在弱化,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因为跨国公司的许多产品从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是为国外市场设计的,直接考虑的就是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甚至没有考虑国内市场需求的问题。第二,林德尔理论观点暗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即一个国家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往往具有许多共同特征。而对传统理论观点以及各种比较优势理论的总结显示,一个国家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往往具有许多相反的特征。

第三节 规模经济贸易动因论

一、规模经济原理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变化,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用纯粹的经济学语言来说,规模经济就是机会成本递减,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经济并非规模越大成本越小。从长期看,当平均成本随着产量上升而下降时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当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上升而不变时,则为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当平均成本随着产量上升而增加时,则为规模报酬递减(Deseasing Returns to Scale),见图2-4。

图2-4 规模报酬递增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随着内部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无论是内部规模经济还是外部规模经济都会影响各国生产成本和比较优势,从而也影响着国际贸易格局和利益。

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1]

传统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而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另外,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克鲁格曼则认为工业产品类似但不同质。因此,大多数工业品的市场是垄断性竞争。因此,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

图2-5说明内部规模经济的贸易。

图2-5 内部规模经济的贸易

假设有2个国家都生产X和Y两种产品,两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即假设两国的收入和偏好相同;两国都有凸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这意味着两国的要素禀赋和生产函数相同,同时还意味着边际机会成本递减。

在国际贸易前,生产可能性曲线AB和社会无差异曲线I的切点E是A和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均衡点。过E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AB和社会无差异曲线I的公切线A′B′的斜率是A和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商品价格比率PX/PY。A和B两国初始状态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进行国际贸易后,A和B两国生产X和Y产品的完全专业化分工是随意的。现假设A国只从事X产品的专业化生产,B国只从事Y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连接A和B两点,且直线AB与社会无差异曲线II相切于E′点。

从图2-5可以看出,A点和B点分别是A国和B国的生产点;直线AB的斜率是国际相对价格PXA/PYB;E′点是A国和B国的消费点,从E′点到横轴和纵轴的垂直距离是A国和B国的X商品和Y商品的进口和出口数量;A国和B国的社会福利同时从消费无差异曲线I上升到消费无差异曲线II;三角形AA″E′与三角形BB″E′若是全等三角形,则国际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如果直线AB与直线A′B′平行,则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不是前面所说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不同。根据上述假设,A国和B国有共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则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不是前面所述收入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根据上述假设,A国和B国有共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则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也不是前面所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和传统要素的生产率不同。根据上述假设,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因而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内在规模经济导致边际成本递减,从而边际报酬递增。

三、规模经济与工业双向贸易

我们可以用规模经济学说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品的双向贸易。假定日本和美国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汽车。但汽车的种类很多,假定有卡车和轿车两种。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都相同,生产汽车的成本曲线也一样见图2-6。

图2-6 工业品双向贸易

在两国发生贸易之前,各国各自生产一部分卡车和一部分轿车:日本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美国也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由于各自市场狭小,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都很高。

如果两国允许贸易,市场就不再局限于本国,产品的生产就可以增加,从而产生规模经济使成本下降。假设日本抢先扩大卡车生产至200辆,并降低价格向美国出口,就有可能占领美国市场,并使卡车价格下降。由于汽车种类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没有必要再继续生产卡车去与日本竞争,美国可以将资源转移到轿车上,扩大轿车生产至200辆,并以较低的价格向日本出口。这种分工和贸易的结果是两国生产成本都降低,资源利用都更加有效,而各国的消费量还有可能都增加。

因此,这种发达国家工业品“双向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四、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用肯普模型来阐述的。它的基本原理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墨里·肯普(Kemp)在其1964年出版的《国际贸易纯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

假设X和Y两个行业均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

在图2-7中,该国经济最初位于点E,该点是该国生产可能性曲线MN和社会无差异曲线I的切点。直线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MN和社会无差异曲线I在点E的公切线。对生产可能性曲线MN来说,直线α的斜率是MCX/MCY;对社会无差异曲线来说,直线α的斜率是PX/PY。由于直线α是公切线,所以MCX/MCY=PX/PY,或者PX/MCX=PY/MCY。该国在E点达到均衡状态。

但是,该国在封闭条件下的这种均衡与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时的均衡不同。因为前者的经济均衡点不稳定,而后者的经济均衡点稳定。原因在于该国经济若偏离点E,例如在点F,则靠市场的自发力量不可能使该国经济自动回到点E。

图2-7 凸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下面具体进行分析:过点F画一条与直线α平行的直线α′,则直线α′的斜率仍是该国原来的商品价格比率(PX/PY)。再画一条在点F与生产可能性曲线MN相切的直线β。显然,在点F,直线α′的斜率小于β的斜率,即PX/PY<MCX/MCY,或者PX/MCX<PY/MCY。这样一来,该国就有生产更多商品Y和更少商品X的积极性。生产点F将沿生产可能性曲线MN移向M,进行商品Y的完全专业化生产,而不会移到点E。

在该国商品价格比率(PX/PY)既定的条件下,如果该国的经济处在点G,则生产点G将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MN移向点N,进行商品X的完全专业化生产,而不会移到点E。

再假设该国在封闭条件下有某些原因使经济达到均衡点E,且在点E与生产可能性曲线MN相切的直线α的斜率(PX/PY)是该国国内相对价格,然后考察该国在开放条件下的不确定问题(见图2-8)。

在给定原先封闭经济时该国相对价格,即直线α的斜率(PX/PY)的条件下,再假设两个开放经济的贸易条件(国际相对价格)。

图2-8 凸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贸易条件

假设1:直线β1在代表完全专业化生产Y商品的点M与生产可能性曲线MN相切,其斜率为新的贸易条件。直线β1′与直线β1平行。

假设2:直线β2在代表完全专业化生产X商品的点N与生产可能性曲线MN相切,其斜率为新的贸易条件。直线β2′与直线β2平行。

引入国际贸易后,专业化方式取决于一国所面临的特定的贸易条件。

若该国贸易条件等于或大于直线β1的斜率,在这种情况下,商品X的相对高价将导致该国在点N完全专业化生产商品X,并在直线β1′上的某点与其他国家展开贸易,出口商品X,同时进口商品Y。

若该国贸易条件等于或小于直线β2的斜率,在这种情况下,商品Y的相对高价将导致该国在点M完全专业化生产商品Y,并在直线β2′上的某点与其他国家展开贸易,出口商品Y,同时进口商品X。

因此,在自由贸易价格与封闭价格间存在巨大差异时贸易流向是确定的。

假如贸易条件小于直线β1但大于直线β2的斜率,例如,图2-8中的直线β3(直线β3′和直线β3″都与直线β3平行)的斜率时,贸易方式不能确定,可能出现三种情况:①该国在点N完全专业化生产商品X,有正贸易收益;②该国在点M完全专业化生产商品Y,有正贸易收益;③该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MN上的某点,例如,图2-8中的点F,局部专业化生产X和Y两种商品。另外,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就不能确定该国是出口哪种商品,同时进口哪种商品。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该国在点F进行生产,并沿点F与生产可能性曲线MN相切的直线β3展开贸易,那么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将低于封闭经济时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福利将下降。但是,市场以外的因素可能偶然使该国不得不在点F进行生产。点F是一个不稳定的均衡点,市场经济不可能将经济带到该点。直线β1或者直线β2的斜率所显示的贸易条件也可能是均衡贸易条件。因为在贸易条件是直线β1的斜率时,该国将在点N进行商品X的完全专业化生产;在贸易条件是直线β2的斜率时,该国将在点M进行商品Y的完全专业化生产;但是,该国究竟生产和出口哪种商品却是不确定的。

总之,放宽传统贸易理论的规模报酬不变的严格假设条件,在两个行业中引入外部规模经济,就会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的确定性提出质疑。

第四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期,欧洲共同体组建以后,需要对一体化的各种效果进行分析论证,以便评价共同体的得与失。经过巴拉萨和格鲁拜尔等人在60年代初对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贸易的研究发现:欧洲共同体内部的贸易格局和专业化分工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式展开的,大量的区域内部贸易是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例如,用法国的葡萄酒去换英国的威士忌。研究数字表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家之间1959~1967年间的贸易增长有71﹪是产业内贸易。这与要素禀赋理论不相符,因为西欧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情况差别不大,技术水平差别也不大,同一产业部门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差别也不大。为了解释这种新的贸易现象,迫切需要新的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界定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同一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例如,资本丰裕的国家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国;而劳动丰裕的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国。国家之间要素禀赋情况差别越大,发生贸易往来的可能性越大,贸易量也越大。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

产业内贸易既可以发生在同质产品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异质产品之间。

(一)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指在价格、效用和品质上完全相同的产品,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完全同质产品的贸易是特殊情况下的贸易现象。例如,大宗原材料的边境贸易、农产品的季节性贸易、转口贸易、政府干预的价格扭曲和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等。

(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是指产品存在差别,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1)水平异质性。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异。水平异质产品是指产品质量相同,但存在着实质的或心理上认为的特性差别。例如款式、包装等。在一组产品中,所有的产品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性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差异,从同一产业内部一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中可以看出水平异质性的存在。

(2)垂直异质性。指在一组产品中各个产品具备的核心特征在绝对数量上的差异。可以将垂直异质性理解为产品质量上的区别。如同一产业生产不同等级的可替代产品,这些产品就是具有垂直异质性的产品。

(3)技术异质性。一组产品中每种产品中的一种或几种核心特征存在技术上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是由于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技术不同造成的,这些产品就成为具有技术异质性的产品。技术异质性是生产过程创新的结果,这种创新使产品在生产中不断运用新技术,即产生不同价位、不同质量的改良产品。

如果不同国家的相同产业部门的产品进行贸易,那么这些参与交换的产品的绝大部分都是存在着差别的异质产品。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二、产业内贸易指数

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一般可以通过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来衡量。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在其论著中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Bi=1.0-|(Xi-Mi)|/(Xi+Mi)  (0≤Bi≤1)

其中,Bi是反映产业内贸易的指标,称为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某种产业产品的出口量;Mi为某种产业产品的进口量。

当Xi=Mi时,Bi=1,说明某种产业产品的进口和出口的流量相等,贸易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

当Xi=0,Mi≠0,或者Xi≠0,Mi=0时,Bi=0,说明该产业产品的贸易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即完全没有产业内贸易。

通常情况下,0<Bi<1。

由以上公式可知:

产业间贸易指数=1-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然是从一个产业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内贸易程度的,对产业定义的宽窄或者商品组的大小将影响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对产业的定义越宽,Bi的值越大。

通常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某种产业部门的产品特性会影响到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比如有些产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难以发生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

2.部门的成熟程度会影响到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高度发达成熟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尚处于幼稚期的产业部门就难以发生产业内贸易。

3.产业部门的划分会影响到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细致,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

三、产业内贸易模型

进入20世纪70年代,格鲁贝尔等人开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到80年代产业内贸易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模型,能够对贸易现象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和简洁的解释,这主要是成功地引入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两个假设。

对产业内贸易原因的解释非常依赖这两个假设。一般来说,规模经济导致完全竞争假设的失败。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没有一个单独的国家能生产所有制成品,即使两国可能都生产制成品,但不是相同的产品。

由于产业内贸易理论涉及的范围广,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模型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代表性模型——新张伯伦模型(Neo-Chamberlinian Models)。

1978年,克鲁格曼将考虑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了开放条件下,从模型上证明了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是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此垄断竞争模型又称为新张伯伦模型。

新张伯伦模型的假定条件为:

1.一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并且劳动供给是固定的。

2.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厂商很多,每个厂商都生产X商品中的某一品种,能够生产的X商品不同种类的数目没有限制,并且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该产业。

3.每个厂商生产产品的生产函数都是一样的,都需要固定的劳动投入,都以不变的边际劳动投入来生产其品种,所以厂商i所需要的总劳动投入为:

li=α+βxi

其中,α,β>0,xi是X商品的i品种的产出,α>0表示生产中存在着规模经济。

4.假定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相同,且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总效用的增加是相同的。消费的品种越多,总效用增加越多,即效用函数有:

其中,aυ(ci)/aci>0表明在维持总消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另一个品种会提高福利水平。

在以上的假定条件下,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和厂商的自由进入和退出,当规模收益递增时,每一种商品将只有一个生产者,生产者的数目与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种类相同。

如果每个厂商面临的每单位劳动的工资率为ω,商品X中品种i的价格为Pi,则每个厂商的利润是:

πi=Pixi-ω(α+βxi

因厂商之间是自由竞争的,产品的长期均衡就要求每一厂商都没有超额利润,即πi=0。因此有:

由于模型的对称性,会得到这样的结论:每一厂商都会以同样的平均成本生产出同样数量不同品种的X产品,并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因此,对所有的厂商有:xi=x,li=l和Pi=P。

如果总体劳动供给是固定的,假设为L,则生产厂商的数目n为:

根据前面假定的效用函数,消费者消费完全相同数量的每一种产品,则总效用是:

U=nυ(c)

显然,在长期均衡条件下,用于该商品所有品种的全部消费必然等于支付给劳动的全部报酬。

现在,将该模型用于开放条件下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假定除了以上讨论的国内情况外,假定还有一个外国,它在所有方面都与本国情况一样。如果这两国之间进行自由贸易,那么就会发生相异产品的国际贸易。其中一国生产与另一国完全相同产品品种的厂商会改变生产,转而生产新品种。这种转产不会遇到阻力,是企业的一种自愿行为,因为生产的调整不会使其生产利益得到任何的损失(因为假定不存在调整成本)或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厂商调整,每个产品的品种(包括某些新产品)都只有一个厂商生产,每一个品种都只会在两个国家中的一国生产。这类似于封闭条件下的国内长期均衡,但不同于国内均衡的是产品的品种数量变为2n。两个国家的每个消费者都只对2n个品种中的每个品种消费原来封闭条件下一半的数量,即0.5c,此时的效用函数为:

根据前面假定的效用函数的特点,由于商品品种的增加,总效用增加了。因此,对于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来讲,由于开展了产业内商品品种的国际贸易,在生产没有受到损失的条件下(一国的厂商数目和实际工资都没有变化),两国的福利水平都提高了。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存在水平差异的条件下,即使在两个生产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能开展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并且这种贸易会提高两个国家总体福利水平。

在克鲁格曼的新张伯伦模型中,尽管可以推测每个国家会生产所有某产品品种的一半数量,但是无法判断哪些品种在哪个国家生产,从而无法确定具体的产品贸易模式。

第五节 国家竞争优势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el E.Porter)在其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中系统地提出来的。该理论与传统理论所描述的各国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都能获益的模式相距甚远。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国家获取整体竞争优势的因素分析,也有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阶段分析,以及企业具有的创新机制分析。波特的理论对于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下面就波特的主要理论进行说明。

一、钻石理论

波特的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有四个:生产要素,国内需求市场,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的表现。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图2-9)。除了上面这四个基本因素外,机会和政府也被认为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起着辅助作用。

(一)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且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要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而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质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且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大多靠自己投资创造。

图2-9 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生产要素又可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细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细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强大而又持久的产业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细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廉价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二)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他客户的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毫无实际意义。有时国家政策会影响预期性需求,如汽车的环保和安全法规、节能法规、税费政策等。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的。以德国印刷机行业为例,德国印刷机雄霸全球,离不开德国造纸业、油墨业、制版业、机械制造业的强势。美国、德国、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也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集中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某一产业的政策,孤军深入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其他行业,钟爱的产业也无法一枝独秀。

本国供应商是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所在。因为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另一方面,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通常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波特指出,即使下游产业不在国际上竞争,但只要上游供应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仍然是正面的。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指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波特认为,这一点与许多传统的观念相矛盾。例如,一般认为,国内竞争太激烈,资源会过度消耗,妨碍规模经济的建立;最佳的国内市场状态是有两到三家企业独大,与规模经济和外商抗衡,并促进内部运作的效率化;还有的观念认为,国际型产业并不需要国内市场的对手。波特指出,在其研究的十个国家中,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缠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而海外市场则是其竞争力的延伸。放眼国内而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没有竞争对手的“超级明星企业”通常并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五)机会

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波特指出,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

(六)政府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即使拥有最优秀的公务员,也无从决定应该发展哪项产业,以及如何形成最适当的竞争优势。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

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

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通过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在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就是从政府采购开始的);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一相情愿,但是可以强化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

二、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论

任何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产业的国际竞争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因而,产业国际竞争过程会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特别重视各国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强调主观努力在赢得优势地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将一国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四阶段学说,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长大致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上升时期,后一个阶段属于衰落时期。

(一)要素驱动阶段(Factor-driven)

在此阶段,产业竞争主要依赖于基本的生产要素,如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那些资源密集型产业,也就是在钻石模型分析中生产要素方面的影响因子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此阶段,国家或产业对总体经济波动的应变能力相当薄弱,国内产业一般受到政府的保护,市场的竞争程度也相当低。政府主要是以直接的干预手段,采取计划和高度保护的经济策略。

(二)投资驱动阶段(Investment-driven)

在此阶段,产业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厂商与国家积极的投资意愿和能力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已不再单靠基本的生产要素来支撑,而是通过取得国外技术来提升本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与产业竞争力。在这个阶段,国内市场已逐步扩大且竞争相当激烈。政府的政策则着重在诸如资源有效配置、风险分担、刺激对外国技术的需求及鼓励出口等的推动上。

(三)创新驱动阶段(Innovation-driven)

处在这个阶段的国家,其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是建立在较高级、较复杂的生产要素(例如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等),有利的需求条件(例如因国民所得增加驱使消费者对高品质、异化产品需求的增强),坚强的相关支持产业,以及灵活的在基础上的厚实的企业策略与企业结构等。在此阶段,企业不仅运用和改进从其他国家获得的技术,而且创造和发明新的技术,技术创新成为驱动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动力。此时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政府的政策则是以间接辅导来代替直接干预,维护国内的竞争环境,并且刺激产业的创新能力。

(四)财富驱动阶段(Wealth-driven)

此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衰落的时期,其驱动力是已经获得的财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影响或操纵国家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广泛地发生企业兼并和收购事件是向财富驱动阶段转变的一个迹象,兼并造成了发展的假象,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强现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往往有损于未来的创新。驱动这一个阶段的力量主要来自前三个阶段所累积下来的财富,而此时将是造成衰退的开始。此阶段的经济目标主要是放在社会福利上,而为了支撑庞大的社会福利制度的运作,政府往往采取高税率措施,投资与创新活动逐渐减少,一国经济逐渐走入衰退的局面。

波特的四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实际上也正说明了一国产业发展的阶段。在前三个阶段,国家的竞争力或者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地往上提升,第四个阶段则是转趋衰退的阶段。

三、创新机制理论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是否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国家竞争优势取得的关键又在于国家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企业具有合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阐述。

(一)微观创新机制

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其企业内部的活力。企业不思创新就无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低下就无法建立优势产业,从而国家就难以树立整体竞争优势。企业活动的目标在于使其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而增值要通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才能逐步实现。这种产品价值在各环节上首尾相贯的联系,就构成了产品的价值链。价值链有三个含义:其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一致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着密切联系;其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的价值,例如服务这条价值链,如果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就可以提高企业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其三,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二)中观创新机制

中观层次的分析由企业转向产业、区域等范畴。从产业看,个别企业价值链的顺利增值,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内部要素,而且依赖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支持。从区域上看,各企业为寻求满意利润和长期发展,往往在制定区域战略时,把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设置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大城市,而将生产部门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利用价值链的空间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三)宏观创新机制

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要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行业,因此“四要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如前所述。

四、产业集聚论

产业集聚(C1uster)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战略》一书中,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

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波特提出了促使企业集群形成的三种类型的动力:首先,企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使每个企业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韧性的条件下从集群中获益;其次,企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第三,企业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企业集群通常会形成一个重要的本地市场,增加了使每一个企业都受益的竞争与合作的机会企业群落(经营同一产业、在业务上有密切关联的一群公司和相关机构集聚在一个较小的地理范围内)。

产业集聚作为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从四个方面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忧势:

(一)外部经济效应

集聚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从单个企业来看,规模也许并不大,但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集聚区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

(二)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

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三)学习与创新效应

产业集聚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竞争激烈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及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产业集聚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四)品牌与广告效应

产业集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会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时这种形象会波及到一些相关互补性产品上,由此产生一个优势产业群。

在波特的理论中,他极力赋予政府和企业在追求竞争力提高和经济繁荣的进程中起着新的、建设性的和可行的作用。对政府作用来说,自由放任与干预的传统划分已经过时。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生产率提高的环境。这表明在某些领域如定价,政府应尽量减小发挥作用的余地,而在另一些领域如提高素质教育和培训等,政府却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应为有效竞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不是自身也作为一个实体去直接参与竞争。

波特指出,国家环境因素十分关键,特别是当国内市场具有不同寻常的或与众不同的特征时,或者国内拥有支撑特定产业的先进基础设施与专业技能时。在世界市场存在众多竞争企业时,企业的竞争优势常常以本国要素是否充裕为基础条件。企业同样最可能主动地对本地刺激因素做出积极的反应。企业在满足国际需求前肯定会先满足本地需求,而且通常会先于国际竞争者之前对本地竞争者做出反应。再者,企业还会首先在国际机会显现之前看到本地尚未满足的需求所带来的机会。即使是面对竞争的跨国公司也会直接加强国家环境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简评

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超越,是对当代国际贸易现实的接近。波特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竞争优势的内涵。他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关于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这对任何一个国家、行业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表现在竞争优势理论中对产业的选择是就已经存在的产业而言的,是对已结构化或未完全结构化产业进行的选择,而这使企业在所选择的产业中取得领先地位是相当困难的。在一个已结构化的产业中,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因为产业结构化程度越高,产业内的竞争强度就越大,企业选择的余地(即竞争空间)也就越小,并且边际产出递减。此外,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尽管研究角度新、理论框架较为完整,但基本上是一般经济学原理的重新组合,逻辑性不是很强,其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也略显不足。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适用于描述竞争力的内涵(即某企业或产业容易获利的优势何在),注意力集中在探讨成本、质量、顾客服务、营销等竞争优势上,反而忽略了企业“为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有些企业能不断开创新的竞争优势而有些企业却停滞不前?我们的理论不仅应该发掘企业现有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能够解释企业为什么具有优势,否则竞争优势落后的企业将永远难以取得竞争优势。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还表现在,它过多地强调了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而对政府在当代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把政府作为一个辅助的因素。

思考题:

1.用图示说明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如何解释发达国家工业产品贸易的?

3.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规模经济理论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动因的?

参考资料:

1.赵春明,焦军普:《国际贸易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

2.戴中:《国际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孙新雷,温太璞:《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海闻:《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5.胡涵钧:《新编国际贸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6.赫国胜,杨哲英,张日新:《新编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7.席小炎,王秋石:《国际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8.卢根鑫:《国际贸易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注释】

[1]戴中:《国际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三章第二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内容推荐

蔡甸网站优化公司嘉兴网站关键词百度优化陕西网站优化定制网站优化图文详解深圳网站设计优化东营网站排名优化费用洛阳市网站优化合肥市网站优化推广网站优化费用报价珠海机电网站seo优化优化网站速度有哪些措施许昌360seo网站优化系统好的网站排名优化对网站提出优化建议网站排名优化认可鹏博资讯安康网站优化排名案例b2b商务网站优化方向百度seo网站优化哪家靠谱张家界网站关键词优化好的婚纱摄影网站优化哪家优惠律师网站优化联系方式抚顺网站优化软件永州运营网站建设优化武汉网站优化怎么获客易搜宝苏州网站优化镇江口碑好的服务行业网站优化天水网站优化推广找哪个公司南沙外贸网站优化推广技巧高唐县网站seo优化排名淮南网站首页优化公司上海网站排名优化怎么做巴南网站seo优化服务网站优化在线推广杭州优化网站建设公司电话钟祥百度网站优化嫩江网站优化网站怎么优化视频教程网站推广优化冖金手指排名亅网站限流能优化上排名吗南湖独立外贸网站优化巨野网站优化排名网站页面设计优化的方法南京网站关键词优化多久见到效果有经验的服务行业网站优化平台网站优化需要什么专业宁乡网站优化企业生物医药网站优化哪里比较好海曙区网站优化服务网站图片优化主方法梅州公司网站关键词优化公司海兴网站优化公司章贡区哪家公司做网站优化济源如何优化网站崇州网站优化方案php网站安全和 优化农夫山泉网站优化策略泰安加盟网站优化公司项城百度网站优化哪家售后好天门市网站关键词优化效果优化网站排名只选t火17星优化改善网站淄博网站seo优化方案黔西网站优化营销网站优化第一要素杨浦区360网站优化方案做网站优化就是发文章吗浦口区个人网站优化陕西网站优化定制镇江好的网站推广与优化未央区网站优化网站怎么优化内链网站优化推广招商电话浙江标准网站优化出厂价格淄博济南网站优化企业进行网站优化的好处广东seo网站优化运营新手网站seo优化方案鹿邑网站seo优化哪家便宜商洛衡水网站优化公司网站优化4个小技巧如何优化网站欧 金牜手牜指广州增城seo网站优化推广惠州网站优化效果上海网站优化服务口碑好优化对网站建设有什么要求优化公司网站首选火28星达危害网站关键词优化的因素优化网站排名真诚火23星去北京企业网站优化怎么样从哪些网站看优化好坏永城优化网站排名曲阜网站seo优化新网站要怎么优化网站优化工作室logo丽水专业的seo网站搜索优化网站优化免费咨询专业公司温州专业网站优化哪家正规如何优化网站排名第一刷pc网站优化首页软件项城百度网站优化哪家售后好铜川网站优化如何上海网站关键词优化软件网站搜索优化相信大将军21太原市网站优化罗湖电影网站优化公司哪个好汝阳县网站优化公司阜阳网站优化价格优化 百度识别网站郑州专业网站优化什么价格新上线的网站如何优化网站免费优化 sit翠屏区网站seo优化排名嘉兴品牌网站优化网站怎么优化 优帮云上海网站优化快速排名怀柔网站整站优化公司php网站开发优化成都哪家网站优化好武汉营销型网站优化b2b网站优化怎么做嘉荫县网站seo优化排名凯里优化网站供求信息网站优化的效果公安网站优化推广公司逆冬电影网站优化教程化州网站排名优化软件白城网站综合优化保定网站优化营商环境网站目标关键词优化推荐网站优化思路及方法衡阳网站seo如何优化费用大型网站中优化图片缓存的方法德江网站seo优化公司南通启东网站优化优化视频网站内容策划开平知名的网站优化哪家好扎兰屯市网站seo优化排名广州网站seo优化怎么做郑州优质网站优化百度网站怎么优化上首页东莞百度网站排名优化长丰网站seo优化公司深圳网站优化网络推广通州区网站怎么优化关键词网站优化被k了应该怎么办福田综合网站优化软件邯郸正规的网站推广与优化河南汕头网站优化铁岭网站优化哪家便宜网站优化之网站内容应该如何添加东莞机电网站优化联系方式网站单页面如何优化沁阳网站推广优化南京网站关键词优化多久见到效果网站建设推广个人网站公司优化优化网站标题编写南昌哪个网站优化最好玉溪网站整站优化兰州企业网站排名优化龙华网站自动优化哪家强网站怎么优化立联火3星金华优化网站价格舟山外贸网站优化西湖区网站优化网站优化排名制作优化网站建设vi扌云速捷焦作营销网站快速排名优化技巧怀化网站优化霸屏河东区如何做网站优化承德网站怎么做优化镇江出名的网站优化推广成都网站优化电话优化型网站有哪些封开佛山网站优化竞价推广南充网站优化推广公司南平外贸网站优化钟楼区网站优化与推广代理网站优化企业级优化网站架构的目的意义如何优化web网站网站提速优化工具灵宝网站优化浙江网站优化什么价格石首网站seo优化网站的优化崇民甜柚网络福田优化网站排名延安优化网站网站建设优化经验云速捷省力b2b网站信息优化培训义乌网站优化企业网站再优化建议信息网站优化公司移动优化网站制作洛阳网站优化seo费用双井网站优化网站运营优化是做什么的如何优化网站教到丿云速捷靠谱的网站优化哪家靠谱网站优化url层级怎么做南川区网站优化

合作伙伴

天下标王

龙岗网络公司
深圳网站优化
龙岗网站建设
坪山网站建设
百度标王推广
天下网标王
SEO优化按天计费
SEO按天计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