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3月28日电(康静 刘奕)新华大数据分析系统梳理2023年2月监测数据发现,昆明市盘龙区在经济发展、人才引进、政企关系等方面传播声量较高。其中,2月15日,昆明市盘龙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2022年盘龙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9.71亿元,排名第三。会议中,盘龙区首次采用“民意通”系统让人大代表参会,将数字化履职贯穿整个大会。
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创新创业”“楼宇服务”“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经济发展类关键词在新华网大数据监测平台进行综合搜索、整理、分析、研判,显示共有相关数据内容365条。其中,“市场化引才”“亲清圆桌会”“十亿元楼”成为当月全国媒体关注的盘龙区热词。
昆明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到2025年,昆明市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以上,经济首位度提高到30%以上、力争达到32%的目标。盘龙区明确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三大领域,促进城市现代化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为昆明发展提供更强支撑。盘龙区委副书记、区长高庚表示,盘龙区将坚持“以楼聚产、以楼兴产、以楼强产”,依托北京路楼宇经济聚集带,力争三年内基本形成“1+3+4”楼宇经济生态圈,以楼宇为依托实现产城融合,打开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更多“竖起来、立得住的产业园”。
2月7日至9日,盘龙区委副书记、区长高庚率队赴成都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在成都期间,高庚一行先后前往德能森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菁蓉汇、光谷创业咖啡、摩尔线程、四川久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企业负责人就相关合作事宜进行深入交流,并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达成了新的共识。期间,盘龙区企业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与光谷创业咖啡达成了合作意向。下一步,双方将联合打造科创孵化园,引入一批高质量的科创企业,助力盘龙区打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盘龙区持续推进楼宇经济、数字经济、文旅融合发展,产城融合更加紧密,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楼宇经济为特色,多极支撑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正带动盘龙区高质量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8年至2021年,盘龙区连续4年荣获“云南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先进县”称号,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22年达到1069.71亿元。
在“城市建设”主题中,以“城市美化”“亮灯工程”“城市绿化”“城市文明”“城市形象”等关键词在新华网大数据监测平台进行综合搜索、整理、分析、研判,共梳理出有效传播数据内容534条。其中,海绵城市建设、绿道体系成为媒体关注热词。
每逢汛期,“城市看海”几乎成为昆明的常态。对此,加快建设“会喝水”“能呼吸”的海绵城市,既是共识,也是趋势。过去几年,盘龙区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系统谋划,全域推进,科学实施“水资源集约、水生态良好、水环境改善、水安全保障、水景观优美”的城市发展战略,助力昆明市建设以人为核心的生态宜居高原湖滨海绵城市,并连续三年在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考核中获得第1。
在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盘龙区还以辖区内汇水分区为单元,认真分析各汇水分区规划目标和各项海绵城市建设考核指标达标存在的问题,以问题和建设目标为导向,列出建设项目和建设计划,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理念,统筹汇水分区内的源头减排项目的建设和提升改造、城市内涝治理、排水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目前,盘龙区全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管控分区面积达到25.99平方公里,占盘龙区建成区面积的38.42%。
在“生态环保”主题中,以“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河道治理”“水源地”等关键词在新华网大数据监测平台进行综合搜索、整理、分析、研判,共梳理出有效传播数据内容922条。其中,“环境保护”特色法庭、“全程服务员”等成为媒体关注热词。
盘龙区人民法院水源保护区人民法庭位于滇源街道办事处白邑村,管辖滇源、阿子营、双龙、松华四个街道的民商事案件;周围群山环绕、山高谷深、风景秀丽,拥有“昆明头上一碗水”美誉的松华坝水库,是全国唯一以“水源保护区”命名的人民法庭;为将乡村矛盾纠纷消解于未然,化解于源头,水源保护区法庭主动与街道探索城乡社区治理新路径,借助村委会与村民联系紧密,接触频繁,为了解当地村民的人文、风俗等特点,在辖区各村委会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创建“无讼社区”,改变以往法官“坐堂问案”“就案办案”的模式,形成法官汇同各个基层组织调解力量共同走到乡间地头,就地调解、办案,及时掌握矛盾源头并化解纠纷的新模式。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提高服务企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昆明市生态环境局盘龙分局在转变服务理念,建立政企联动、运作有效的管理机制的同时,探索推出“全程服务员”模式,切实做到“面对面”搞好服务、“实打实”解决问题;针对建设项目落地采取“提前介入,主动上门”,在建设项目立项开始就指定“服务专员”负责指导建设项目做好环评审批各项工作,简化审批流程,推进行政审批全程网办,最大化简化审批流程。
在“社会治理”主题中,以“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利益协调”“民生小事”“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等关键词在新华网大数据监测平台进行综合搜索、整理、分析、研判,共梳理出有效传播数据内容4314条。其中,全民健身、“先锋骑手·民情观察员”、公益微创投、“漂移服务睦邻帮”、我为群众办实事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
2月3日,昆明市盘龙区暖“新”微时光系列活动在金辰街道启动。当天,街道相关负责人为6名“先锋骑手·民情观察员”代表颁发聘书,将“小哥”编入社区网格群组,发挥走街串巷优势,收集社情民意和安全隐患线索及时反馈,成为提升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据介绍,盘龙区通过开展聚爱暖“新”行动、建设“蜂享驿站”服务集群、搭建“民情观察员”参与社会治理平台等多维度精准发力,已搭建63个“蜂享驿站”服务阵地,吸纳53名“民情观察员”,收集并解决安全隐患、矛盾纠纷、应急救援100余件。
2月,盘龙区联盟街道金江路社区举办“向美而生 共建共享”公益微创投发布会,以公益微创投为平台,通过小事、实事的解决,充分激发社区自治活力,建设和谐社区。2021年以来,公益微创投平台已经覆盖了金江路社区5个小区,引导居民自筹6.04万元,赋能10位网格管家和30名骨干居民,发动了884人参与其中。另外,盘龙区鼓楼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多元主体融入基层治理,通过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将辖区公共单位纳入党建联盟中,采取联席会议方式,以居民“需求清单”为导向,链接党建联盟成员单位“资源清单”,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
在“文化旅游”主题中,以“旅游”“景区景点”“历史文化”“文旅融合”等关键词在新华网大数据监测平台进行综合搜索、整理、分析、研判,共梳理出有效传播数据内容2438条。其中,“文化大篷车”“红色画笔”、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当月媒体关注的热词。
2月10日—13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财政厅主办的“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将走进昆明市盘龙区9个街道,连续4天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场。此次活动丰富了盘龙区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盘龙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向基层和农村深入延伸,让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沉下去”,让盘龙群众幸福感“提上来”,推动了盘龙文化交流交融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盘龙区双龙街道麦冲社区按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聚焦社区集体经济区位和流量优势,以党建引领为“画笔”,通过整治环境、产业赋能、传承文化,画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其中,麦冲社区以“红色+民族”为基调,将民族特色与“红色元素”碰撞,先后组建舞蹈队7支,编出特色歌舞17支,参加各类比赛30余次,擦亮了麦冲社区的文化艺术“红”招牌。
2月,“西村共乡邻文化惠民”项目在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启动。项目围绕联盟街道德孝文化和小坝社区“家”文化——“邻里情 一家人”品牌特色,依托小坝社区现有的“家”文化广场、亲民化社区、西村共乡邻小剧场等“家”系列空间进行打造,这标志着又一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建成。目前,盘龙区共打造完成数百个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盘龙区充分利用各类公共文旅资源,连接社区、街道、运营方、使用者,打造了一批打造集生活美学、文化体验、交流与传播于一体的多元化、场景化公共文化空间。其中,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以市民文化中心为核心,积极融入城市15分钟文化生活服务圈,形成有温度、有互动、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新模式——“博物馆里的城市文化客厅”,进一步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客观反映昆明市盘龙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展现盘龙区在“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中的成果,新华网和盘龙区融媒体中心合作,通过新华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城市传播力、美誉度、关注度、发声度四个维度构建了盘龙区发展竞争力城市形象传播力指数模型,每月对盘龙区的城市传播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综合评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