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4月26日电(康静 刘奕)新华大数据分析系统梳理2023年3月监测数据发现,昆明市盘龙区各个板块的传播数据较2月有大幅提升。其中,“生态保护”“文化旅游”板块内容传播数据都有倍数增长。
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创新创业”“楼宇服务”“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经济发展类关键词在新华网大数据监测平台进行综合搜索、整理、分析、研判,显示共有相关数据内容583条,相较2月增加218条。其中,“一件事一次办”“营商会客厅”、法治环境、商圈党建联盟、“政企同心谈”等成为当月全国媒体关注的盘龙区热词。
3月,盘龙区委书记沃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盘龙区将紧跟产业动态、科技动态,推进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优质商务楼宇聚集优势,提速发展商务商贸、数字经济、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等产业,建设云南省、昆明市最具活力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带和楼宇(总部)经济走廊。
今年,昆明市在全市范围内围绕“一件事一次办”目标,探索行业综合许可制度,实行“一业一证”改革,即优化行业准入业务流程,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3月28日,盘龙区为两家企业颁发许可证,这也是盘龙区在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工作后,颁出的首批“一件事一次办”行业综合许可证。
3月,盘龙区召开一季度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各单位、各街道要注重项目的开工、落地,纳统工作,重视项目包装工作,做到精准招商、紧盯落实,持续做好链主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引工作,并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全流程管理和统计工作,全面掌握项目情况,做到全流程管理。
在“城市建设”主题中,以“城市美化”“亮灯工程”“城市绿化”“城市文明”“城市形象”等关键词在新华网大数据监测平台进行综合搜索、整理、分析、研判,共梳理出有效传播数据内容296条。其中,“会呼吸”的盘龙、城市更新、点亮“一江一湖”成为媒体关注热词。
近年来,盘龙区按照“水资源集约、水生态良好、水环境改善、水安全保障、水景观优美”的城市发展战略,全域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擦亮盘龙绿色发展底色。其中,盘龙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双组长”的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辖区内32个汇水分区为单元,以片区、水系为单位进行条块分割,主管部门与属地社区、沿河公共单位共同构建党建联盟,以党组织共建为抓手建立齐抓共管、分工明确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水务、城改、住建等多部门联动,逐步完善盘龙区区域内的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非常规水资源的规划和配置,着力构建“大海绵”体系。目前,全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达25.99平方千米,连续三年在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考核中获得第一。
3月2日,《盘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草案进行公示,透露未来发展蓝图。《规划》提到,未来将重点发展茨坝、东白沙河等5大板块,同时划定东白沙河片区在内的12个片区作为城市更新重点。《规划》显示盘龙区发展定位为城市饮用水源保护示范区、生命科技创新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辖区空间规划发展,将延续中心带动、轴线拓展、多片发展思路和“南北呼应,两翼齐飞,双轴带动”的城乡发展格局,构建中心城区“一轴两极三廊多圈”的空间发展格局。
近年来,昆明涌现出多个类型多元、各具特色的新型文化空间。坐落在盘龙区C86山茶坊的璞玉书店,如城市中一块文化蕴玉之石,散发着独特的温润光泽。C86山茶坊的工业风文艺气质,脱胎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享誉海内外的云南轻工业“五朵金花”之一的“山茶”牌电视机厂。园区用文化为老厂区融入生机活力,曾经的旧厂房成为文化“富矿”,变身阅读空间、非遗空间、博物探索空间……
在“生态环保”主题中,以“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河道治理”“水源地”等关键词在新华网大数据监测平台进行综合搜索、整理、分析、研判,共梳理出有效传播数据内容2658条,较上个月的数据呈倍式增长,主要内容聚焦盘龙区捧牌“中国天然氧吧”称号,以及“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其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十年禁渔”“清洁美丽中国行”“建言绿美春城·手绘绿水青山”等成为媒体关注热词。
3月15日至17日,第四届氧吧产业发展大会暨2022年度“中国天然氧吧”媒体推介会在浙江省丽水市举办,盘龙区、安宁市获得由中国气象局授予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盘龙区生态环境、气候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优质丰富,年平均气温15.9℃,森林覆盖率64.42%,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年平均达2477个/ cm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水体断面年均水质均达到考核要求,水生态环境良好。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3月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3月22日,昆明市在盘龙区举办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省、市、县(区)水务部门带来水知识宣讲,通过摆放展牌、发放资料等方式,向市民宣传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等科普知识,吸引市民积极参与。
3月,在“建言绿美春城·手绘绿水青山”民主监督调研活动上,昆明市生态环境局盘龙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对松华坝水源区内13家工业企业进行现场排查核实,分类开展整治。截至3月中旬,1家已经搬迁,4家已经停产,2家在确保不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不对水质造成影响的情况下暂时不予关停;二级区1家已停产,自行搬迁;5个加油站中,一级区内2个加油站已关停,二级区、三级区的3家加油站在完成双层罐改造的情况下可以不予拆除或关闭,各相关职能部门将加强日常监管。
在“社会治理”主题中,以“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利益协调”“民生小事”“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等关键词在新华网大数据监测平台进行综合搜索、整理、分析、研判,共梳理出有效传播数据内容4094条。其中,“村村联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五社联动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
3月29日,盘龙区在松华街道举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工仪式,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亿元,首年发电量约29026万度。盘龙区此次以松华街道为示范点,利用1500户村民的可利用屋顶面积12万平方米安装540w光伏组件45941片,可实现装机容量约25.2MW。后续,将陆续在滇源、双龙、茨坝、阿子营、青云街道以及龙泉街道安装光伏组件,合计总装机容量约220MW。
2022年以来,通过整合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两股新力量后,盘龙区从“三社联动”升级到“五社联动”,探索走出一条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社区治理新路径。从原来传统单位、个体动员,到搭建智慧化平台,吸纳社区商户、社区志愿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目前,盘龙区“五社联动”正以“盘龙微益行”公益三小时小程序为抓手,结合支付宝“人人公益三小时”平台,打通公益参与双通道,整合更多渠道的社会慈善资源和群众参与其中,以“共建邻里、共建文化、共建五老、共建儿保、共建救助”5个共建为治理场景,打造昆明市首个“公益三小时”生态圈。
在“文化旅游”主题中,以“旅游”“景区景点”“历史文化”“文旅融合”等关键词在新华网大数据监测平台进行综合搜索、整理、分析、研判,共梳理出有效传播数据内容5397条。其中,版权博览会、春城文化节、花朝节成为当月媒体关注的热词。
3月24日,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此次,盘龙区共有17家企业参展,囊括文化文创、影视传媒、信息技术等多个类别,共计350余件版权作品。盘龙区历来高度重视版权工作,着力拓宽渠道、精准整治、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版权工作实效。目前,辖区共有版权登记工作站2个、全国版权示范企业1家、省级版权示范企业4家。截至2022年12月底,盘龙区版权作品登记数量6205件,占昆明市登记总量的31.6%、云南省登记总量的12%。接下来,盘龙区将继续紧扣“大文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现规范化服务,压实版权登记责任,积极开展版权登记,精准面向市场主体,做好审批服务保障,通过“非遗+版权”“文化+版权”“科技+版权”,促进企业版权有效运用和价值转化。
3月18日,第43届盘龙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金殿第七届花朝节举行。本次花朝节继续借中国传统民俗节庆,深挖历史传说、云南植物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民俗活动文化等,展示昆明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风貌,以创新旅游服务内容,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参与到活动中来,打造昆明乃至云南省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旅游文化活动,推动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为了客观反映昆明市盘龙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新华网和盘龙区融媒体中心合作,通过新华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城市传播力、美誉度、关注度、发声度四个维度构建了盘龙区发展竞争力城市形象传播力指数模型,每月对盘龙区的城市传播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综合评估。(完)